在 MySQL join 语句执行算法, 我和你介绍了 join 语句的两种算法,分别是 Index Nested-Loop Join(NLJ) 和 Block Nested-Loop Join(BNL)。我们发现在使用 NLJ 算法的时候,其实效果还是不错的,比通过应用层拆分成多个语句然后再拼接查询结果更方便,而且性能也不会差。但是,BNL 算法在大表 join 的时候性能就差多了,比较次数等于两个表参与 join 的行数的乘积,很消耗 CPU 资源。
当然了,这两个算法都还有继续优化的空间,我们今天就来聊聊这个话题。为了便于分析,我还是创建两个表 t1、t2 来和你展开今天的问题。
1 | create table t1(id int primary key, a int, b int, index(a)); |
为了便于后面量化说明,我在表 t1 里,插入了 1000 行数据,每一行的 a=1001-id 的值。也就是说,表 t1 中字段 a 是逆序的。同时,我在表 t2 中插入了 100 万行数据。
1. Multi-Range Read 优化
在介绍 join 语句的优化方案之前,我需要先和你介绍一个知识点,即:Multi-Range Read 优化 (MRR)。这个优化的主要目的是尽量使用顺序读盘。我们知道回表是指,InnoDB 在普通索引 a 上查到主键 id 的值后,再根据一个个主键 id 的值到主键索引上去查整行数据的过程。那么回表过程是一行行地查数据,还是批量地查数据?我们先来看看这个问题。假设,我执行这个语句:
1 | select * from t1 where a>=1 and a<=100; |
主键索引是一棵 B+ 树,在这棵树上,每次只能根据一个主键 id 查到一行数据。因此,回表肯定是一行行搜索主键索引的,基本流程如图 1 所示。
如果随着 a 的值递增顺序查询的话,id 的值就变成随机的,那么就会出现随机访问,性能相对较差。虽然“按行查”这个机制不能改,但是调整查询的顺序,还是能够加速的。因为大多数的数据都是按照主键递增顺序插入得到的,所以我们可以认为,如果按照主键的递增顺序查询的话,对磁盘的读比较接近顺序读,能够提升读性能。
这,就是 MRR 优化的设计思路。此时,语句的执行流程变成了这样:
- 根据索引 a,定位到满足条件的记录,将 id 值放入 read_rnd_buffer 中 ;
- 将 read_rnd_buffer 中的 id 进行递增排序;
- 排序后的 id 数组,依次到主键 id 索引中查记录,并作为结果返回。
这里,read_rnd_buffer 的大小是由 read_rnd_buffer_size 参数控制的。如果步骤 1 中, read_rnd_buffer 放满了,就会先执行完步骤 2 和 3,然后清空 read_rnd_buffer。之后继续找索引 a 的下个记录,并继续循环。
另外需要说明的是,如果你想要稳定地使用 MRR 优化的话,需要设置set optimizer_switch=”mrr_cost_based=off”。(官方文档的说法,是现在的优化器策略,判断消耗的时候,会更倾向于不使用 MRR,把 mrr_cost_based 设置为 off,就是固定使用 MRR 了。)
下面两幅图就是使用了 MRR 优化后的执行流程和 explain 结果。
从图 3 的 explain 结果中,我们可以看到 Extra 字段多了 Using MRR,表示的是用上了 MRR 优化。而且,由于我们在 read_rnd_buffer 中按照 id 做了排序,所以最后得到的结果集也是按照主键 id 递增顺序的,也就是与图 1 结果集中行的顺序相反。
MRR 能够提升性能的核心在于,这条查询语句在索引 a 上做的是一个范围查询(也就是说,这是一个多值查询),可以得到足够多的主键 id。这样通过排序以后,再去主键索引查数据,才能体现出“顺序性”的优势。
2. Batched Key Access
理解了 MRR 性能提升的原理,我们就能理解 MySQL 在 5.6 版本后开始引入的 Batched Key Access(BKA) 算法了。这个 BKA 算法,其实就是对 NLJ 算法的优化。我们再来看看上一篇文章MySQL join 语句执行算法中用到的 NLJ 算法的流程图:
NLJ 算法执行的逻辑是:从驱动表 t1,一行行地取出 a 的值,再到被驱动表 t2 去做 join。也就是说,对于表 t2 来说,每次都是匹配一个值。这时,MRR 的优势就用不上了。那怎么才能一次性地多传些值给表 t2 呢?方法就是,从表 t1 里一次性地多拿些行出来, 一起传给表 t2。既然如此,我们就把表 t1 的数据取出来一部分,先放到一个临时内存。这个临时内存不是 别人,就是 join_buffer。
如图 5 所示,是上面的 NLJ 算法优化后的 BKA 算法的流程。
图中,我在 join_buffer 中放入的数据是 P1-P100,表示的是只会取查询需要的字段。当然,如果 join buffer 放不下 P1-P100 的所有数据,就会把这 100 行数据分成多段执行上图的流程。那么,这个 BKA 算法到底要怎么启用呢?如果要使用 BKA 优化算法的话,你需要在执行 SQL 语句之前,先设置:
1 | set optimizer_switch='mrr=on,mrr_cost_based=off,batched_key_access=on'; |
其中,前两个参数的作用是要启用 MRR。这么做的原因是,BKA 算法的优化要依赖于 MRR。
一些情况下,我们可以直接在被驱动表上建索引,这时就可以直接转成 BKA 算法了。但是,有时候你确实会碰到一些不适合在被驱动表上建索引的情况。比如下面这个语句:
1 | select * from t1 join t2 on (t1.b=t2.b) where t2.b>=1 and t2.b<=2000; |
我们在文章开始的时候,在表 t2 中插入了 100 万行数据,但是经过 where 条件过滤后, 需要参与 join 的只有 2000 行数据。如果这条语句同时是一个低频的 SQL 语句,那么再为这个语句在表 t2 的字段 b 上创建一个索引就很浪费了。
但是,如果使用 BNL 算法来 join 的话,这个语句的执行流程是这样的:
- 把表 t1 的所有字段取出来,存入 join_buffer 中。这个表只有 1000 行, join_buffer_size 默认值是 256k,可以完全存入。
- 扫描表 t2,取出每一行数据跟 join_buffer 中的数据进行对比,如果不满足 t1.b=t2.b,则跳过;如果满足 t1.b=t2.b, 再判断其他条件,也就是是否满足 t2.b 处于 [1,2000] 的条件,如果是,就作为结果集的一部分返回,否则跳过。
对于表 t2 的每一行,判断 join 是否满足的时候,都需要遍历 join_buffer 中的所有行。因此判断等值条件的次数是 1000*100 万 =10 亿次,这个判断的工作量很大。
在表 t2 的字段 b 上创建索引会浪费资源,但是不创建索引的话这个语句的等值条件要判断 10 亿次,想想也是浪费。那么,有没有两全其美的办法呢?
这时候,我们可以考虑使用临时表。使用临时表的大致思路是:
- 把表 t2 中满足条件的数据放在临时表 tmp_t 中;
- 为了让 join 使用 BKA 算法,给临时表 tmp_t 的字段 b 加上索引;
- 让表 t1 和 tmp_t 做 join 操作。
此时,对应的 SQL 语句的写法如下:
1 | create temporary table temp_t(id int primary key, a int, b int, index(b)) engine=innodb; |
接下来,我们一起看一下这个过程的消耗:
- 执行 insert 语句构造 temp_t 表并插入数据的过程中,对表 t2 做了全表扫描,这里扫描行数是 100 万。
- 之后的 join 语句,扫描表 t1,这里的扫描行数是 1000;join 比较过程中,做了 1000 次带索引的查询。相比于优化前的 join 语句需要做 10 亿次条件判断来说,这个优化效果还是很明显的。
总体来看,不论是在原表上加索引,还是用有索引的临时表,我们的思路都是让 join 语句能够用上被驱动表上的索引,来触发 BKA 算法,提升查询性能。
3. 扩展 hash join
看到这里你可能发现了,其实上面计算 10 亿次那个操作,看上去有点儿傻。如果 join_buffer 里面维护的不是一个无序数组,而是一个哈希表的话,那么就不是 10 亿次判断,而是 100 万次 hash 查找。这样的话,整条语句的执行速度就快多了吧?确实如此。
这,也正是 MySQL 的优化器和执行器一直被诟病的一个原因:不支持哈希 join。并且, MySQL 官方的 roadmap,也是迟迟没有把这个优化排上议程。
实际上,这个优化思路,我们可以自己实现在业务端。实现流程大致如下:
- select * from t1;取得表 t1 的全部 1000 行数据,在业务端存入一个 hash 结构, 比如 C++ 里的 set、PHP 的数组这样的数据结构。
- select * from t2 where b>=1 and b<=2000; 获取表 t2 中满足条件的 2000 行 数据。
- 把这 2000 行数据,一行一行地取到业务端,到 hash 结构的数据表中寻找匹配的数据。 满足匹配的条件的这行数据,就作为结果集的一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