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. 索引的常见模型
索引的出现是为了提高查询效率,但是实现索引的方式却有很多种,所以这里也就引入了索引模型的概念。可以用于提高读写效率的数据结构很多,这里我先给你介绍三种常见、也比较简单的数据结构,它们分别是哈希表、有序数组和搜索树。
- 哈希表:哈希索引做区间查询的速度很慢,哈希表这种结构适用于只有等值查询的场景,比如 Memcached 及其他一些 NoSQL 引擎。
- 有序数组:有序数组在等值查询和范围查询场景中的性能都非常优秀,但是,在需要更新数据的时候就麻烦了,你往中间插入一个记录就必须得挪动后面所有的记录,成本太高。所以,有序数组索引只适用于静态存储引擎。比如你要保存的是 2017 年某个城市的所有人口信息,这类不会再修改的数据。
- 多叉搜索树:N 叉树由于在读写上的性能优点,以及适配磁盘的访问模式,已经被广泛应用在数据库引擎。
由于 InnoDB 存储引擎在 MySQL 数据库中使用最为广泛,所以下面我就以 InnoDB 为例,和你分析一下其中的索引模型。
2. InnoDB 的索引模型
InnoDB 使用了 B+ 树索引模型,所以数据都是存储在 B+ 树中的。索引类型分为主键索引和非主键索引:
- 主键索引:主键索引的叶子节点存的是整行数据。在 InnoDB 里,主键索引也被称为聚簇索引(clustered index)
- 非主键索引:非主键索引的叶子节点内容是主键的值。在 InnoDB 里,非主键索引也被称为二级索引(secondary index)。
假设,我们有一个主键列为 ID 的表,表中有字段 k,并且在 k 上有索引。这个表的建表语句是:
1 | CREATE TABLE T ( |
表中 R1~R5 的 (ID,k) 值分别为 (100,1)、(200,2)、(300,3)、(500,5) 和 (600,6),两棵树的示例示意图如下。
从图中不难看出,根据叶子节点的内容,索引类型分为主键索引和非主键索引。
主键索引和普通索引在查询上有些许区别,如果语句是 select * from T where ID=500
,即主键查询方式,则只需要搜索 ID 这棵 B+ 树;如果语句是 select * from T where k=5
,即普通索引查询方式,则需要先搜索 k 索引树,得到 ID 的值为 500,再到 ID 索引树搜索一次。这个过程称为回表。也就是说,基于非主键索引的查询需要多扫描一棵索引树。因此,我们在应用中应该尽量使用主键查询。
3. 索引维护
索引的叶子节点都是一个页的大小,一个叶子节点可能存储多行数据。数据库新增一行数据时, 如果不是在页尾插入时,可能会导致页分裂。当然有分裂就有合并。当相邻两个页由于删除了数据,利用率很低之后,会将数据页做合并。在这种情况下,性能自然会受影响。
自增主键是指自增列上定义的主键,在建表语句中一般是这么定义的: NOT NULL PRIMARY KEY AUTO_INCREMENT。插入新记录的时候可以不指定 ID 的值,系统会获取当前 ID 最大值加 1 作为下一条记录的 ID 值。
也就是说,自增主键的插入数据模式,正符合了我们前面提到的递增插入的场景。每次插入一条新记录,都是追加操作,都不涉及到挪动其他记录,也不会触发叶子节点的分裂。所以,从性能和存储空间方面考量,自增主键往往是更合理的选择。
4. 覆盖索引
前面我们有讲到回表的过程,那么,有没有可能经过索引优化,避免回表过程呢?如果执行的语句是 select ID from T where k between 3 and 5
,这时只需要查 ID 的值, 而 ID 的值已经在 k 索引树上了,因此可以直接提供查询结果,不需要回表。也就是说,在这个查询里面,索引 k 已经“覆盖了”我们的查询需求,我们称为覆盖索引。
5. 最左前缀原则
B+ 树这种索引结构,可以利用索引的“最左前缀”,来定位记录。为了直观地说明这个概念,我们用(name,age)这个联合索引来分析。
可以看到,索引项是按照索引定义里面出现的字段顺序排序的。当你的逻辑需求是查到所有名字是“张三”的人时,可以快速定位到 ID4,然后向后遍历得到所有需要的结果。
如果你要查的是所有名字第一个字是“张”的人,你的 SQL 语句的条件是where name like ‘张 %’
。这时,你也能够用上这个索引,查找到第一个符合条件的记录是 ID3,然后向后遍历,直到不满足条件为止。
那么在建立联合索引的时候,如何安排索引内的字段顺序呢?
第一原则是,如果通过调整顺序,可以少维护一个索引,那么这个顺序往往就是需要优先考虑采用的。比如现在业务上需要对 (a, b) 和 a 字段进行频繁的查询,这是我们无须创建在 a 上创建索引。第二个原则是,根据字段大小来考虑建立索引。比如现在需要同时维护 (a,b)、(b) 这两个索引。如果业务能够满足,则尽量使用空间更小的字段作为 b 去创建独立索引。
6. 索引下推
我们以市民表的联合索引(name, age)为例。如果现在有一个需求:检索出表中“名字第一个字是张,而且年龄是 10 岁的所有男孩”。那么,SQL 语句是这么写的:
1 | select * from tuser where name like '张%' and age=10 and ismale=1; |
你已经知道了前缀索引规则,所以这个语句在搜索索引树的时候,只能用 “张”,找到第一个满足条件的记录 ID3。当然,这还不错,总比全表扫描要好。
在 MySQL 5.6 之前,只能从 ID3 开始一个个回表。到主键索引上找出数据行,再对比字段值。 MySQL 5.6 引入的索引下推优化(index condition pushdown), 可以在索引遍历过程中,对索引中包含的字段先做判断,直接过滤掉不满足条件的记录,减少回表次数。
图 3 和图 4,是这两个过程的执行流程图。
在图 3 和 4 这两个图里面,每一个虚线箭头表示回表一次。
图 3 中,在 (name,age) 索引里面我特意去掉了 age 的值,这个过程 InnoDB 并不会去看 age 的值,只是按顺序把“name 第一个字是’张’”的记录一条条取出来回表。因此, 需要回表 4 次。
图 4 跟图 3 的区别是,InnoDB 在 (name,age) 索引内部就判断了 age 是否等于 10,对于不等于 10 的记录,直接判断并跳过。在我们的这个例子中,只需要对 ID4、ID5 这两条记录回表取数据判断,就只需要回表 2 次。